

第057章:電磁效應
科研中心虛擬會議室
林海和陸長天召開了這次會議,各位專家都早早的到場了,議題就是討論這次奇怪的現像!
“我認為是空間折疊現像導致的,這是一種因為強大的引力使空間發生扭曲的現像。這種現像是真實存在的,因而在理論上只要能達到一定的引力就能使空間發生彎曲,就好比要從一張平整的紙一端到另一端除了走兩點間的直線外,還可以直接把紙疊起來,讓兩點靠近。我們注意到,在空間折疊之前我們的反應爐全部達到了極限,飛碟周身產生了強大的引力場,那麼在這樣的引力下空間也有極大的可能被折疊,這也就使得以不超越光速卻能在短時間內進行宇宙旅行成為了可能。”天體物理學家道。
“星球與星球之間,都相隔幾光年至幾十萬光年。因此,宇宙飛船即使是以光速飛行,也要用幾年至幾十萬年。如果只靠重力控制飛行,當然太慢了!但是,如果反復翹曲空間就可以更快地到達目的地。”
“說的詳細一點!”
“假設整個空間就是一塊很長的可以恢復自動原狀的地毯來思考,空間折疊就是說如果我想從這一塊布的這頭走到那頭,如果地毯足夠的長,短時間我走不過去,我就可以用引力把地毯的那一頭吸引過來,我就可以直接站在地毯的那一頭,然後力量一散去,這塊布就自動恢復了原狀,從而把我帶到了地毯的那一頭。可是距離越遠,需要的力量就越大,如果我的力量沒有大到可以一次就把地毯的那頭吸引過來的話,我可以把這塊地毯的二分之一處吸引過來抓在手裡,這樣剩下的地毯其實也就只有二分之一了,再用一次同樣大小的力量,就可以把地毯的那一頭吸引過來,然後達到和開始一樣的效果。”
“這個應該叫瞬間移動才對!”
“願聽高論!”
“瞬間移動從字面上來看它是一個形容詞,指物體移動速度快到一瞬間便能完成。但如何達到這種效果呢,瞬間移動這個詞最常見於西方魔法名詞,被認為是一種可以使人在一瞬間到達另一點的魔法。但根據現代物理學的發展,瞬間移動已被認為是可能的。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來看,如果物體的引力或能量足夠大,那麼它將有足夠的力量使空間發生扭曲,而使三維空間中的兩個點被拉近,那麼如果這種能量強到能讓兩個點幾乎重合,那麼我們就可以想像出這樣的情況:從幾乎重合的三維空間的兩點之一穿過,將直接跨越兩點間的三維空間而在同一時間出現在另外一點,這樣便達到了瞬間移動的效果。”
“我們知道引力是可以影響空間與斷層空間的排序及扭曲程度的唯一外力,如何利用它就是時空旅行的關鍵所在!首先必須發現並進入引力軌道,而軌道的所在據推測是存在與斷層的次元空間內。我們所在的世界基本定義為三維空間,如何進入次元空間呢?最簡單的辦法是引導外瀉的引力源,捕捉其三維空間的入口。找到後就可以將人類的飛行器放進引力軌道中,推力不必太大,只需要兩個宇宙速度,脫離重力後引力就可以將飛行器拖進次元空間的一級淺斷層,接下來進行的是空間旅行了,看似才飛了幾秒鐘,其實到我們重新開啟推進引擎超脫引力軌道時,三維空間的實際路程可能已經超過了幾十萬公裡。”
“這只是理論性的東西,不足為信!”
“但是你怎麼解釋,我們突然從月球一下子就到了火星,這中間距離是1.9億公裡!”
“我認為是外星人幫了我們,或者說是神仙救了我們!”
“是我們不知道的科技救了我們!”
“這像美國軍方進行的:費城試驗!”
“什麼費城試驗?”
“1943年10月,美國海軍在費城進行了一次人工磁場的機密試驗,即著名的費城實驗,實驗成功地將一艘驅逐艦及全體船員投入另一空間。在實驗過程中,實驗人員啟動脈衝和非脈衝器,使船只周圍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磁場。隨後整條船被一團綠光籠罩著,船只和船員也開始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實驗終止時,艦船已被移送到了479公裡以外的諾福克碼頭。此後,一些船員身上仍留有實驗的反應,不論在家裡,在街上,在酒吧間或飯店裡,都會突然地消失又重現,讓旁觀者驚訝不已。”
“我也記得這個試驗,參與這項實驗的吉索普博士認為,強烈的磁雲能夠重新排列人類和物質的分子結構,使其進入另外的時空。”
“這是騙局而已,1999年3月,艾爾德裡奇號的老船員們首次重聚,在接受《費城調查者報》記者采訪時,一致否認曾經參與過這類實驗,對造謠者為什麼拿他們的船只為造謠對像,感到迷惑不解,開玩笑說:艾爾德裡奇號的確在費城是不可見的,因為它從來沒有到過費城。”
“我這裡有一些資料,我拿出來給大家看看,這是整個計劃的詳細過程,請看大屏幕:費城實驗”源於“彩虹計劃”,是一次軍艦隱形試驗。美軍在海上艦艇電子偽裝設置的研究計劃中將愛因斯坦的“引力和電流的統一場論”引入,其最初的目的是讓艦艇借助強烈的電磁場來干擾和躲避敵方魚雷的攻擊,後來則延伸為在周圍空氣中產生強磁場,使敵人的雷達探測不到自己的存在。
美軍考慮該試驗的絕密性,將“彩虹計劃”的試驗對像定為“愛爾德裡奇”號驅逐艦。1943年6月,“愛爾德裡奇”號被安裝上了數噸電子實驗設備。其中,每台功率為75千瓦的兩台大型磁場發生器被安裝在前炮塔的位置。它們產生的磁力通過安裝在甲板上的4組巨大的線圈進行分配。此外,艦上還有3只射頻傳送器(每只為2兆瓦的等幅波雷達)、3000只6L6型功率放大電子管(用來驅動2台磁力發生器的場線圈)、特制的同步和調制電路以及一大批特制的電子設備。這些設備組合在一起,經過適當的控制和調節,就可以將艦身周圍的光和無線電波彎曲,達到隱形的效果。
1943年7月22日9時整,費城海軍造船廠,“愛爾德裡奇”號上的磁力發生器電源被接通。強大的磁場開始在艦身周圍形成。一片綠色的霧慢慢將“愛爾德裡奇”號包圍起來。“愛爾德裡奇”號從雷達上消失了!正當在場觀看的海軍官兵們要為試驗的成功歡呼時,隨後發生的事情卻讓他們目瞪口呆……
“愛爾德裡奇”號本身變得近乎隱形,肉眼看去,只能依稀看到艦身的輪廓。按理論推算,軍艦只會在雷達上隱形,而軍艦本身不會出現物質隱形.這讓所有科學家驚嘆而不安。他們不知道下一步還會發生什麼,於是迅速切斷了磁力發生器的電源。待綠霧漸漸散盡後,“愛爾德裡奇”號又重回到了雷達和人們的視野裡。旁觀的人們終於松了口氣。
但很快新的意外又發生了。岸上的人員登上驅逐艦後,發現船員們分辨不出方向,還都感到惡心。情況更糟的是,他們回憶不起發生了什麼事情。不論這些官兵的實際身體狀況如何,不久他們都被美國海軍判定為“心理健康程度不適合服役”,從而被迫退伍。美國海軍隨後封鎖了消息,這次實驗的所有記錄也均被列為絕密文件。”
“這個現像和我們當時看到的現像很像!我覺得是可信的!”
“我對熱衷傳謠的人當然是不屑一顧,尤其是一些學術騙子!”
“史光輝,你為什麼每次都針對我?”
“因為你搶了我的馬子!”
“那是人家看不上你,這關我什麼事情?”
“媽的!讓你們討論這個怎麼來火星的問題,你們還爭風吃醋起來了!”林海道:“再胡攪蠻纏,兩人全部踢出去!”
“是!”
“在哈奇森效應之前,就是1943年的費城實驗。據說,愛爾德裡奇號驅逐艦安裝了隱形發生器。試驗開始後,這艘驅逐艦便從人們的視野中和雷達屏幕上消失,就好像是完全消失在另一維空間,過了一會兒軍艦才重新出現。費城實驗的理論基礎是愛因斯坦的統一場理論,該理論認為,引力和電磁是相連、相通的,就像質量和能量通過質能公式聯系起來一樣。證明統一場理論是愛因斯坦一生最後的願望,雖然他從沒有最後解決統一場理論,但是費城實驗的結果卻讓我們似乎看到了愛因斯坦是對的,那麼時間、空間,然後物質,都是相互關聯的。而我們知道有件東西是整個宇宙所共有的——電磁能。”
“我們在出發之前的電磁能是驚人的,隨後消失了,我們就出現在了這裡!”陸長天道:“這一切都是飛碟自己發生的,當時我們的電腦系統全面崩潰,什麼都做不了!”
“不錯!我可以證實,當時我在看毛片,卡死了!隨後死機、再就是停電!”
“你就是那個拍黃片的導演吧?”
“是的!謝謝林教授還記得我!”
“拍黃片也不至於判無期啊?”
“他專門拍幼女,還是肢解的那種!”
“哦!明白了!”
“哈奇森效應到底是什麼效應?”
“就是電磁效應!哈奇森當然不是第一個知道電磁的人,但是他的實驗讓人們把種種奇異事件的解釋目光集中到了他所使用的所有設備的唯一產物——電磁的變換上面來。當你看著一個面包圈時,首先看到的是面包外圈,還是中間的空洞?這是個心理題,但也可以幫助我們從新的視角理解哈奇森效應。按照我們現有的物理學知識,哈奇森效應不可思議,這可能因為我們總是把目光聚焦在面包外圈上,忽略了自然界無處不在的“空虛”部分——空間,以及充斥其中的電磁能。道理很簡單:無處不在的空間實際上處處充斥著電磁能量,我們從前關注的“面包圈”本身所發生的一切變化,都只是電磁能量的一種爆發形式而已。”
“現在關鍵的問題是,是誰控制了這次你們所謂的電磁效應?”
“不知道!”
“也許只有天知道!”
“那就研究和控制它,這將是我們至高無上的,無以倫比的逃命法寶!”尉遲楓道。
“嗯!”大家一片贊同聲……